“对独立投资者来说,你应当了解企业运作的过程和企业语言(会计),具有一些比智商更重要的性格和品质。它会有助于你独立思考和避免各种各样的狂热,这种狂热无时无刻不会影响市场。了解会计原理是保证不依赖别人的手段之一。当经理们报告企业情况时,通常会提供按会计原则制成的报表。不幸的是,如果他们想欺骗你,报告也会符合会计原则。如果你不能弄清其中的奥妙,你就不应该从事证券投资这一行。”——沃伦·巴菲特。
用了半个多月时间系统的学习了会计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基于《会计学—企业决策的基础》,罗伯特F.麦格斯,机械工业出版社,原书第12版),因为大学学的是工科,对会计并没有认真研究过,然而总觉得头脑中没有系统的会计知识,在投资上是极其危险的;更何况既然会计是企业的语言,语言不通又怎能融入这一领域。为此,掌握会计这一投资的基本功,就算花费再大精力也值得。
从表面看会计学的基础知识、概念还是较好理解的,无非就是供、产、销、存、赊,数学上也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毕竟会计是来源于生活的,相比较航空发动机那些动不动就祭出偏微分方程的东西来说学起来还比较令人开心。但深入思考就发现,会计知识真正需要加强理解的是各个会计科目的关系、三大表背后的联系,以及通过会计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和思考逻辑。
对投资者来讲,上市公司提供的能够运用会计知识进行分析的只有年度报表和季度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这三大表用我的理解来看就是一段模糊的录像,加上一张低像素的照片,通过这三张表(包括批注)能够提取出的信息主要有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1.公司的现有家底(有什么固定资产、设备、库存、现金等等);
2.盈利能力(盈利是否有质量、以前的盈利趋势);
3.借偿债能力(能否有再融资能力、能否还得起债);
4.会计处理倾向(会计处理方式保守/激进,诚实/有所保留);
5.公司大体战略方向。
在阅读一份年报的基础上还要阅读该公司过去几年以及行业内其他公司的年报,将提取出来的信息做一横一纵两方面的对比(主要运用比较分析以及比率分析),即同公司以前经营情况对比、与同行业其他公司对比。经过这些对比就可以发现该公司与以前相比是变好还是变坏了,与其他公司相比经营得好还是差。
然而,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只了解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要透过现象认清本质,找出这些数据、比率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能够揭示出什么问题,通俗的讲就是搞懂它好好在哪里,差差在哪里,当然这些已经远超出会计上简简单单的数字所能够量化的范畴,投资中的艺术层面也在这里有所体现。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就要阅读包括相关行业资料、行业内公司新闻在内的大量信息,并同行业内人士进行交流以获得有用信息,积累足够的行业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该行业的“圈内人”,内幕往往只有“圈内人”才能了解。相信这一过程需要的是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相当的人生阅历,并不能简单的一蹴而就。
不可否认,会计的应用为我们打开了分析企业的一扇窗户,然而透过这扇窗户我们能看到真正秀丽的风景,同时也会有海市蜃楼一样的虚幻。优秀的企业往往都具有健康的财务报表,能够持续交出出亮丽的成绩单,而如安然、德隆一样的企业同样会编造出漂亮的报表来迷惑大意的投资者,这种编造出来的谎言往往比优秀企业的故事表现出更大的吸引力。如何去伪存真,从一堆玻璃中挑出真正的水晶需要我们在平时阅读大量的年报、案例积累经验,并运用你对该行业的理解,在分析时能够尽量找出谎言里的破绽和自相矛盾的地方。
上述财务报表分析、行业知识积累的过程往往令人感到头痛并且极其耗费精力,但这些是作为一名投资者所不能回避的,因为如果不这么做,等到发现自己被欺骗的时候损失的就不仅仅是精力了。而且经过这一整套了解、提取、思考的过程,在我们的头脑中自然会对一个公司价值几许有了大概的估计,对企业估值这一难题在潜移默化中就得到了解决。
在此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会计仅仅只是企业研究的开始,它的真正作用在于“抛砖引玉”、“防微杜渐”,围绕会计进行的头脑风暴才是投资中“质”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