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大师是股票市场的产物,但"方法大师"大多是来自衍生性市场,尤其是期货市场。当一位"方法大师"发现一种新的分析或交易方法之后,他将脱颖而出。交易者永远在寻求胜算,一种 胜过其他交易者的优势,就如同武士们搜寻宝剑一样,交易者愿意付出高价换取犀利的交易工具, 只要能够接过财富的秘径,任何的价钱都好谈。大师所销售的神奇方法,是开启市场获利宝库的 一副新钥匙。新的方法一旦普 遍被接受与运用之后,功效必然会大打折扣,市场永远不断的变动。运用于昨天的 方法,今天非常不可能继续有效,更不用提一年之后的状况。 在1970年代初期,芝加哥的行情分析家伯恩斯坦(Jake Berstein)非常炙手可 热。他是采用循环的方法预测市场的高点与低点。他的方法相当有效,声名也随之 远播。伯恩斯坦的行情分析报告收费很高,经常举办各种讲习会,操作基金、出版 一系列的书籍。可是,结果仍然一样,市场又变了。1980年代的循环模式非常不明显
史代梅尔(Peter Steidlmayer)是另一个高挂在芝加哥天空的明星。他鼓吹信 徒们完全放弃传统的交易方法,改采用他的"市场轮廓"(Market Profile)。这种方 法据说可以透露市场供/需的天机,让信徒们在低点买进,在高点卖出。史代梅尔 与柯伊(Kevin Koy)配合开办讲习会,他们经常可以吸引50位以上的学员,收费是4 天$1600。结果,"市场轮廓"似乎没有什么特别成功的案例,这颗巨星也很快陨落。 后来,史代梅尔在某家经纪商找到一份工作,他和柯伊偶尔还会举办讲习会。 即使是在资讯传播如此迅速的时代,名声的变化还是如此缓慢,这实在令人百 思不解。一位大师的地位在本国已经荡然无存,但他的理论在海外还是可以畅通无 阻。一位大师曾经对我表示,他在亚洲仍然受到普遍的礼遇,这就如同一些美国过 气的影、歌星一样。他们在美国已经不能吸引观众,但在海外还是可以卖唱为生。 过世的市场大师 第三类的市场大师,是已经过世的大师。他们的作品被重新发行,新一代的交 易者研读他们的经典,这些大师都是在过世之后才赢得声誉,而且被赐予无数的交 易财富。过世的大师已经不在我们的左右,不能享用他们的荣华富贵,可是,他们的声誉与过期的版权却可以让一些有心人士充分运用。艾略特是一个例子,但最典 型的传奇人物则非甘氏(W.D.Gann)莫属。 许多投机客靠着"甘氏课程"与"甘氏软体"大发利市。他们宣称,甘氏是有史以 来最伟大的交易者。他的遗产高达$5000万美金,以及其他等等。甘氏的儿子目前在"波士顿银行"担任分析师,他曾经接受我的访问。他告诉我,他那位著名的父亲根 本没有能力靠交易为生,仅能够编写一些教材来养家活口。甘氏死于1950年代,他 所遗留下来的总资产(包括一栋房子在内),大约仅有$100,000。甘氏在交易市场 中所赢得的"丰功伟业",仅不过是那些投机分子虚构的传奇故事,借以"发死人财"。 市场大师的信徒 市场大师的个性都不尽相同。有些已经过世:就有生之年得以享有名声的大师 们来说,有些是严肃的学术典型,有些是标准的演员。一位大师必须经过长年的研 究,发展独创的理论,然后等待时来运转----如果市场愿意配合的话。 关于这些大师级人物所发生的各种丑闻,不妨参考Willian Gallacher的《稳操 胜算》与Bruce Babcock的《高级技术分析》,本节的宗旨仅是分析大师的现象。 当我们付钱给大师时,我们认为往后可以取回价值更高的东西,这就如同街角 所摆的桥牌摊子一样,某人下几块钱的赌注,希望能够博取更多的报酬,唯有无知 或贪心的人才会上钩。 某些人把大师视为是伟大的领导者,希望他能够取代"父亲般无所不能"的地位。 有一位朋友曾经把这种心理描述为"他们手中拿着脐带,希望找个孔可以插进去。" 精明的大师可以提供这种插座,但你必须付费。 一般交易大众渴望大师的领导,新的大师必定会来临。身为一份明智的交易者, 你必须了解----就长期而言----没有任何大师可以让你致富,你必须自己想办法。